发布日期:2025-02-05 11:31 点击次数:88
二战后,日本经历30年经济奇迹,1985年广场协议后,日元升值,日本央行货币政策宽松、银行过度放贷,财团哄抬股价,股市和楼市资产泡沫严重。
随后日本央行加息过猛,泡沫破裂,自此陷入长达30年经济停滞。
1991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,资产泡沫破裂问题摆在央行和政府面前。美国在2001年互联网泡沫时,美联储迅速降息,经济很快恢复。而日本央行较为迟缓,两年多将利率从6%降至1.75%,效果不佳,失业率上升,经济停滞。且美国降息致美元贬值、日元升值,日本出口受影响。1995年,日本央行将利率降至0.5%,政府大规模搞赤字财政刺激经济,内需和经济有所复苏,但这只是表象。
日本经济深层存在信用泡沫,1991年楼股双崩后银行积累大量坏账。
1997年多家银行破产,金融体系崩塌,银行信贷收紧,货币量收缩,物价下跌,企业裁员破产,总需求萎缩,日本陷入通货紧缩。1998年起,日本连续四年负通胀,失业率飙升。此时利率已降至0.5%,政府靠发债刺激经济,2000年国债占GDP的130%。
1999年4月日本实施0利率,一年后因经济未好转又调回0.5%,但市场仍不行,很快又按到0。为刺激经济,2001年3月日本央行启动量化宽松(QE),资产负债表四年翻2.5倍。
QE虽使通胀略有好转,信贷市场止住暴跌趋势,但回升缓慢。
日本宏观调控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,前者由央行管理,控制通胀;后者由财政部负责,通过税收和支出收紧或刺激经济。
2000年初,全球经济繁荣,日本在刺激政策下经济稍有恢复,2006年停止QE,2007年加息。但2008年次贷危机、日元升值,2011年福岛核电站事故,以及中日韩出口竞争,日本经济再次衰退,通胀、失业率、GDP等指标恶化。日本政府再次祭出刺激政策,扩大财政刺激,国债占GDP突破200%,央行降息并重启QE,但效果仍不理想。
2012年安倍晋三再次出任首相,2013年黑田东彦接任央行行长,两人实施“安倍经济学”。其核心是“三支箭”:
“安倍经济学”
结构重组:政策大杂烩,包括增加女性工作比例、儿童保障等,但因政治压力大多名存实亡。
财政刺激政策:大规模减免公司税、增加开支,同时提高消费税,这导致消费者开销下降,总需求减少,政策效果不明显。
激进的货币政策:黑田东彦推出负利率和有质量的量化宽松(QQE)。
2016年日本实施-0.1%利率,限制银行系统,促使银行放贷。QQE旨在将十年期国债利率压到0.25%以下,刺激长期借贷,提高通胀预期至2%。央行大量印钱,购买国债、公司债、垃圾债、股票等,成为日本股市最大单一股东。
在负利率和QQE等政策的助力下,日本股市与债市一度呈现上涨态势,但在经济增长和通胀方面所取得的效果却较为有限。
安倍经济学作为日本经济改革的重要尝试,虽有一定成效,但难言成功。
其中,人口老龄化是日本经济面临的一大难题。
二战后的婴儿潮人群逐渐步入退休阶段,使得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加,而工作人口却日益减少。老年人消费需求相对不旺盛,更多地将资金储蓄起来,而年轻人和政府则需承担沉重的老人赡养和福利负担,这无疑抑制了社会总需求。
并且,企业和个人在获得资金后,往往更倾向于投入资本市场,而非用于消费或实体经济,导致经济增长缺乏内在动力。
价格预期锚定也是阻碍日本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。民众普遍形成了价格固定的观念,当商家面临成本上升时,优先选择削减成本、降低工资,而非提高商品价格。
即便央行释放涨价信号,也难以有效修正民众的价格预期。此外,日本独特的就业环境使得员工跳槽现象较少,老板缺乏提高工资的动力,工资长期停滞不前,消费也就难以得到有效提振,通胀循环自然难以形成。
2020年疫情爆发后,日本出台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刺激政策,财政部拿出约1万亿美元,央行也持续印钞,这使得日本经济迅速回升,失业率下降,出口也有所回暖。
2022年俄乌冲突引发油价暴涨,日本出现了久违的输入性通货膨胀。
然而,日本经济虽有好转迹象,但高负债、日元暴跌、国债异动等问题依然突出,其经济回弹能否持续,输入性通胀究竟是利是弊,都充满了不确定性,日本经济仍在困境中艰难探索前行。